清华日晷

1920级毕业生献给母校的纪念物
清华日晷,别称1920级日[guǐ],是清华大学的重要纪念物,据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清华园风物》记载:位于校礼堂前大草坪南端的古典计时器——日晷,原为圆明园遗物,1920届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在这座日晷的下部底座上,镌刻着1920届学生的铭言:“行胜于言。”

历史

位于清华大学礼堂前大草坪南端的古典计时器——日晷,是1920(庚申)级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的纪念物。上部是日晷的造型,下部底座分别镌刻着1920级的铭言:“行胜于言”的中文及其拉丁文原文,以及建造年月日。
日晷是我国古代简单的计时器,它的功用是利用太阳光对于一个倾斜的指针所产生的阴影的位置来表示时间,一般都是把一个不锈金属制的指针装在一个石刻的圆盘的中心,再将圆盘斜卧在一个平台上,南高北低,使指针的上端正指北极,下端正指南极,圆盘的上下两面各刻上“子丑寅卯……”十二时辰。当太阳正南的时候,针的影恰投在正北的方向,也就是午时。每年春分以后,看圆盘上面的影;秋分以后,看下面的影。
1920级是清华学校时期优秀的毕业级之一。著名的经济学教授陈岱孙(曾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化学家曾昭抡陈可忠、萨本铁、赵学海,植物学家张景钺,政治学家萧公权等,都出在这个年级。该级级友陈三才,为优秀爱国志士,抗日战争期间(1940年),因谋杀叛逆汪精卫未成而陷身敌手,倍受酷刑后被汪逆党羽于该年12月2日惨杀于南京雨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