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

清乾隆年间官修的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高宗乾隆为了发展学术、巩固统治、宣扬功绩而下令编订的大型丛书,先后有包括纪昀在内的三百多位学者参与编[zuǎn],三千八百多人参与抄写。全套书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又细分44类66属,收书3461种,75854卷,存目书籍分装36275余册,总字数在10亿左右。[1][5]
该书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编纂,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完成初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七份全部抄录完成,收藏于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后因战火影响,仅剩四部。[4]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收录了大量书籍,对保存中国古典书籍、目录学研究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在修书过程中,也有大批珍贵文献遭到修改破坏,对中华文化流传和传播造成了不良影响。[6][7][8]

背景

《四库全书》成书于乾隆年间清朝已经建立了百年之久,进入了鼎盛时期。经济上,历经清朝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到乾隆时期,经济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在农业上,乾隆初年,耕地面积达七百万顷。此外,手工业、商业也都得到了大幅度发展,铁业矿业、造船业、制盐业等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据《清史稿》记载,乾隆三十一年,“岁入四千数百馀万之大数”,[9]一年的政府收入有四千多万两。国家财政收入稳定丰裕,强大的财力和物力为《四库全书》纂修奠定了基础。[10][1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