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

西汉淮南王刘安及门客的哲学著作
《淮南子》原名《鸿烈》,又名《淮南王书》《淮南鸿烈》。其成书于西汉时期,是由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撰写的哲学和学术著作,《汉书·艺文志》称其为杂家[3][4]
《淮南子》原有内二十一篇,中八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目前只有内篇得以流传下来。《淮南子》有二十一卷本和二十八卷本两个版本,目前流传最久的是二十一卷本,即北宋本,由许慎高诱两家注本相掺而成,约13余万字。而目前所知最早的二十八卷本,为明朝正统十年(1445年)官刻《正统道藏》本,国际上也有不少古刻本和各式译本。[1][5]
刘安当时正处在汉朝统治思想由“无为”转为“有为”的时期,他见证了修养生息政策促进汉朝经济恢复的效果。逢武帝登基,时窦太后掌权,朝廷尚未独尊儒术,黄老道家之学颇为盛行。彼时社会上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开放,刘安好读书,善琴艺,礼贤下士,身边聚集了一大批门客,于是他集众家之说而归之于道,提出一种汉代黄老新“道治”的思想体系,以此指导和影响西汉统治者的治国实践,促其推动王朝政治,《淮南子》就集中体现了其思想。[3][6][7]经过考证,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书成[3],后刘安为对武帝表忠心献上此书。[8]
《淮南子》的思想以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为主体,融入了各家学派观点,对先秦百家之学进行大规模地融合与反思。内容涵盖广泛,分为三部分,分别讲述基本原理与应用说明以及总结后记,具体包括上古神话、当代朝政、古代轶闻、天文学地理学及哲学,拥有旁征博引、论述详尽、文体多样、修辞丰富等艺术特色,是一部古代议论文巨著。[1][6][9]
《淮南子》作为文以载道的典范,凝结西汉思潮的理论结晶,[10][4]战国汉代初期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7]。它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宇宙生成论,反映了汉代道家的天人之学,以唯物的发展的眼光考察历史,提出治国安邦的经济政策,总结了先秦科学思想与科技成果,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农学、医学、养生学、军事等领域,是中国思想史上划时代的百科全书式学术巨著,同时,它也为中国古代散文构建范式[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