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

法国波旁王朝第三任国王
路易十四法语:Louis XIV;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全名路易·迪厄多内·波旁(Louis-Dieudonne),被称为路易大帝(le Grand)和太阳王(le Roi Soleil),是法国波旁王朝第三任国王。[1]在位长达72年110天,是有确切记录在位最久的主权国家君主。[1]
路易十四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长子,出生于法国圣日耳曼昂莱,他在四岁半时登基后,由其母奥地利的安娜摄政,枢密院首席大臣朱尔·马萨林辅政。[1][2]1648年和1650年分别爆发的投石党之乱,导致路易十四被迫逃亡两次,直至1652年底才重返巴黎[3][4][5]1659年法国西班牙结束战争并签订《比利牛斯条约》,根据条约,路易十四需与西班牙王室公主玛丽-泰蕾莎完婚。[6][7]1661年马扎然去世,路易十四开始亲政,他以“朕即国家”作为治国口号,将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8]他通过在政治圈子中排斥贵族、剥夺了巴黎高等法院和全国三级会议等机构对王权的制衡作用、将贵族集中在凡尔赛宫居住以及打击教权等方式,强化了法国国王的统治地位,并建立了绝对君主专制政体[9]
在位期间,路易十四通过发动“遗产战争”并签订《亚琛条约》,占领了西班牙十二处要塞。[10][11]同时通过于1678—1679年与荷兰、西班牙、瑞典丹麦等国作战并签署《尼姆维根条约》,获取了荷兰的领土和财富,并开创了以法语代替拉丁语起草外交文件的先例,法语逐渐成为主要的外交语言。[10]法国的扩张行为,引起欧洲各国不安,1686至1697年期间,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荷兰、瑞典和英国发动了针对法国的“大同盟战争”,1697年各方因厌战达成和解并签署条约,法国失去了《尼姆维根条约》后占领的所有土地与制海权[12][13]1701年,路易十四与欧洲各国进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战争持续13年后,各方停战签署条约,约定路易十四之孙仍保留西班牙王冠,但法国和西班牙不能合并,同时法国还被迫割让部分领土给奥地利荷兰[12][14]在路易十四统治后期,不断增长的战争开支叠加1709年的严重寒灾,导致法国经济濒临崩溃,大量人民饥饿而死。[15]1715年9月1日,在位72年的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去世,享年77岁。[16]王位传给了其只有五岁的曾孙路易十五[17]
路易十四因其推动法国的强大而受到尊敬,他将法国的国力和文化推向了君主制社会的高峰,但他无节制的战争也使得法国的国家经济陷入破产,作为一位备受争议的国王,支持者和反对者仍然存在。[12][16][18]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曾评价说:“路易十四是一个伟大的国王。”[19]德国思想歌德评价说:“路易十四是自然造就的帝王型的完美样本,结果却使他自身耗竭并毁掉了模子。”[19]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