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作霖

中国矿物学家
何作霖(1900.5.5-1967.11.17)字雨民,河北省蠡县人,矿物学家。
民国十五年(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发现白云鄂博大铁矿中的稀土元素,并论证它是一个巨大的稀土矿床,他的这一贡献被记入包钢的史册中,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十月获奥地利茵城大学岩石矿物系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何作霖专长光性矿物学、岩组学、X射线结晶学、稀有元素矿物学、工艺岩石学等研究,是中国最早的光性矿物学家。最先应用X光进行岩组学研究。20世纪30年代首次发现白云鄂博铁矿含有稀有金属和稀土矿物。从事镁质及耐火材料平炉底砖的技术和理论研究,对鞍钢的生产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晚年曾设计变温盒,利用弗氏旋转台进行矿物折光率的双变法测定,并进行X光岩组学研究。[1]

人物生平

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五日,何作霖出生于河北省蠡县的一个书香门弟家庭,父何诸昌是前清秀才,曾在保定天津一带教书。何作霖的童年时代是在蠡县小汪村度过的,受的是私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