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

分布于中国、缅甸等地的少数民族
佤[wǎ]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一个跨中国、缅甸边界的跨境民族。[2]根据2020年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国佤族人口有430977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03%。[1]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一部分散居在保山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3][4]
佤族是东南亚、东亚南部最古老的孟高棉(Mon-Khmer)“[]”系族群后裔之一。[5]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和萨尔温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地带,习惯上称为阿佤山区。[3]佤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3]中国先秦时期的著作中有“僬[jiāo]侥”这个族称的记载,“僬侥”是佤德语支各族的先民。从唐代开始,“望〞作为一个独立的族称出现,到明清的“古剌[là]”“哈剌”“嘎剌”“[]瓦”和“哈瓦”,汉文典籍中提供了佤族形成的过程,即佤族的形成孕育于唐朝前后,至明朝中叶直到清朝初期才最终形成一个独立的民族。[6]而在佤族中,则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司岗里”意思是从葫芦里出来的人,或是从山洞里出来的人,是佤族对自己民族远古穴居生活的回忆。[6]佤族及其同一语支各民族的先民在汉代就与汉王朝有了附属关系,自西汉益州郡东汉永昌郡唐代南诏,宋代永昌府,到明朝时期的镇康路和孟定路军民总管府,清朝的镇边直隶厅,佤族居住的区域大部分分布在这些建置以内,民国时期,沧源、耿马置设治局,镇康、双江、澜沧(包括孟连和西盟)均改为县。[6]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佤族与周围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的不断加强,到明清时期,佤族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从狩猎、采集为主的经济生活过渡到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从迁徙到定居生活,与近代佤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很相似,这一时期佤族社会从以血缘为联系的公社形式过渡到以地缘为基础的原始农村公社。[7]
佤族是直过民族。19世纪以前,佤族的社会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原始农村公社的自然经济。[8]1949年12月,佤族人民和云南各族人民一起获得了解放,但佤族社会形态基本上处于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社会形成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根据佤族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方法,领导佤族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在镇康永德,佤族人民和当地汉族人民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地主制度,接着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沧源西盟澜沧孟连耿马双江等大多数佤族地区,采取直接过渡的政策,通过互助合作,发展生产,逐步消灭和克服不利于生产和民族发展的剥削因素和原始落后因素,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使佤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佤族地区的农业、工业、交通、通讯、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9]
佤族历史上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他们一般用刻木或结绳记事,佤族的历史也是代代相传的口述历史[10]佤族信仰的是原始的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11]每年全寨性的较大的宗教活动有接新火、做水鬼、拉木鼓、砍牛尾巴等。[12]源于宗教活动,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新火节、播种节和新米节。随着民族文化的交往,如今佤族也有春节、端午、中秋汉族传统节日。[13]同时,佤族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他们的建筑主要有竹木结构或土木结构的“干栏式”楼房和“四壁落地房”;以稻谷(大米)为主食,鸡肉烂饭是佤族群众最喜欢吃和招待客人的上等佳肴,并喜欢喝水酒、饮苦茶、吸草烟和嚼槟榔;佤族的服饰各地不同,长发、项圈和筒裙是佤族女子服饰的主要特征;佤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严格禁止同姓通婚;佤族有许多生产和生活的禁忌,佤族人民在自己历史发展中形成各种道德准则、禁忌、制度、礼仪等行为规范,称为“阿佤理”。佤族有着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佤族人民通过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谚语等等,展示了佤族的审美观念、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其中佤族人民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司岗里》,把佤族社会生产、生活经验、民族历史、文学艺术、民族关系、风土人情等融为一体,是集合佤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13][14][15][16]

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