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传统节日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3]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4]冬至,起源久远,古称“南日”“日南”“至日”等,[5]《礼记·夏小正》有描述:“(十一月)陨糜角,日冬至,阳气至始动。”[5]冬至定名且成为天文年的起算点在汉武帝时期。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道:“岁始或冬至日,产气始萌。”又在《律书》中载“气始冬至,周而复生”。[6]冬至节,又称冬节、长至节等,源于汉代。[7]
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8]即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9]中国北方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大部地区平均气温6℃至8℃左右。东北大地千里冰封,黄淮地区也常常是银装素裹。江南地区冬作物仍继续生长;华南沿海平均气温则在10℃以上。[10]
冬至三候,初候,蚯蚓屈曲而结;二候,麋角得阳气而解;三候,水泉动,天之阳生也。[11]冬至前后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的大好时机。[10]
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至今,民间仍有过冬至节的习俗。[12]

冬至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