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南城角楼文物保管所是负责对北京东南城角楼管理的单位。东南城角楼是中国现存最大最早的城垣角楼,为明、清两代北京内城东南转角处的箭楼,简称角楼,是当时北京内城东南角城防建筑。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十月,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明清两代多次修缮。民国以后,东南角楼已不再设防。1935年维修时,部分构件有改动,但基本保留了明代结构。1980年政府在此设立文物保管所。1981年对东南角楼进行落架大修。 历史渊源
在建国门南大街和崇文门东大街相交处的内侧,北京火车站东南残留的一段城墙上,矗立着一座雄伟的建筑物,俯视着乘火车进出北京的旅客,形成象征北京的明显标志,它即是建在北京明、清城垣东南角上的角楼。 现存角楼建成于明代正统四年(1439年),因明城垣承元之旧,明太宗朱棣营建北京宫殿,对城垣也作了较大的改动。永乐十七年(1419年)将城垣南墙南移,自今之东西长安街一线展至正阳 门、崇文门、宣武门一线,城垣虽作了改葺[qì],但“月城、楼铺之制多未备”,因而至正统元年复命修筑京师九门城楼,次年正月施工。据明《英宗实录》:“(正统)四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师门楼、城壕、桥闸完。……城四隅立角楼。”这是明代北京城垣有角楼的明确记载,也是它的创始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