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是指的是星期六之后、下一个星期一之前的那一天。星期天即星期日,为一个星期的第一天。[1]
据史料记载,在公元前六七世纪,新巴比伦王国通过观察月亮圆缺变化的规律,就总结并制定出了以七日为一周的记时方法。此外,他们也已认识到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习惯于把它们与日、月合称为“七曜”,其中,土曜日是星期六,日 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星期”便由此得名,“星期”就是星的日期的意思。公元1世纪,罗马人开始使用这种计日制度,公元321年3月7日,古罗马士坦丁大帝正式颁布施行。中国原来只有“旬”没有“星期”,巴比伦人创立星期制后,首先传到希腊罗马等古代世界各地,随后也渐渐地传人到了中国。[2]此外,基督教根据《新约》中耶稣在星期日复活的故事,将星期日作为礼拜日,又称“主日”。每逢星期日,教徒云集教堂做礼拜。[3] 历史起源
中国为什么把七日一周叫“一星期”呢?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宣布停止乡试、会试,废除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成立“学部”,袁嘉谷即奉命调入学部筹建编译图书局,后任该局首任局长。编译图书局下设编书课、译书课,任务是研究编写“统一国之用”的官定各种教材。各种教科书的编写中自然会遇到一个“新名词”该怎么处理的问题。1909年,编译图书局设立了一个新机构统一规范教科书中的名词术语。袁嘉谷亲自参加了这个馆的工作,主持制定了很多统一的名称。把七日一周制定为中国自己的“星期”,就是在袁嘉谷主持下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