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行密

唐末主要藩镇、五代十国南吴政权奠基人
杨行密(公元852年~905年),原名行[mǐn][2],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4]人  ,唐朝末期淮南(今安徽中北部)[4]藩镇、五代十国时期南吴政权奠基人,史称南吴太祖。[1]
杨行密出身寒微,加入庐州州兵,以武立身,起先在时任淮南节度使高骈帐下效命,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朝廷任命杨为庐州刺史光启二年(公元886年)高骈为其改名为杨行密,乾宁二年(公元895年)朝廷加封杨为弘农郡王。[1][5][2]
杨行密独立领兵后一直在江淮地区(今河南省南部、江苏省安徽省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下游一带)[4]作战,先后与秦彦孙儒钱镠交战,都取得了不错的战果,确立了自己在江淮一带的军事权威,后在清口(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4]之战中大败朱温,有效阻止了唐末中原动乱向江淮地区蔓延的不利影响。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唐昭宗封杨行密为吴王。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杨行密逝世,终年53岁,唐朝赐谥武忠王。顺义七年(公元927年),其子杨溥称帝,尊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杨行密一生作战勇猛、为人宽仁,吴任臣评价其为“非常之杰”。[1][5][6]其作品在《全唐文》中,录有一篇《举史实牒》。[7]
杨行密主政淮南期间,一直秉行轻徭薄赋的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吸纳战乱流民,治下淮南地区在唐末藩镇割据的乱局中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为之后杨吴南唐政权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9]杨行密开启了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经济文化中心南渐先河,有“十国第一人”之誉。[10]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