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蝠科(学名:Pteropodidae),是哺乳纲翼手目下一科。[1][12]截至2023年,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将该科分为8个亚科,46个属,197个种,典型种类如狐蝠属(Pteropus),果蝠属(Rousettus)等。[1]狐蝠科物种的体型差距很大,其中一些最大型的成员如狐蝠属(Pteropus)的大型种类体长超过40厘米,翼展超过1.5米,体重超过1公斤;而小型的无花果果蝠属(Syconycteris)的成员体长仅5~7厘米,翼展不到15厘米,体重不及20克。有些种类具有明显的性二态性。[6][5][13] 狐蝠科物种广泛分布在旧大陆热带地区,包括东南亚、南亚、非洲、北美洲、澳洲。常见国家有印度、马达加斯加、越南、澳大利亚等;在中国则主要位于位于华南、西南地区的亚热带区域,如广西、福建等地。[7][14][12][9]该科下物种一半以上是树栖式蝙蝠,也有洞穴式蝙蝠。[15][14]常在傍晚觅食,但也受月光、季节的影响,依靠视力,听力觅食,果蝠科个别属的动物有回声定位能力,所以在黑暗环境中,回声也是寻找食物的一种方式。狐蝠科动物的食性较为多样化,有一些类群是植食性动物,以果实、花蜜为主,还有些种类是杂食性,除果实花蜜外,还会捕食昆虫类。 截止2023年,狐蝠科下199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17种为近危(NT),36种为易危(VU),28种为濒危(EN),8种为极危(CR),还有6 种为最近灭绝物种(EX)。[2]该科动物可作为传粉,传播种子的关键物种,为森林修复作为贡献,同时果蝠的排泄方式会让种子更好萌发,对生态有积极的作用。[11][16]但是果蝠科动物常会携带病毒,埃博拉病毒和副粘病毒科的其他病毒也通过其传播,病毒会通过中间宿主危害人类健康。[13][17] 分类
翼手目(Chiroptera)按照形态学可分为大蝙蝠亚目(Microchiroptera)和小蝙蝠亚目(Megachiroptera)。其中大蝙蝠亚目的物种被称为大蝙蝠,其食性以水果或花蜜为主。这些大蝙蝠主要利用其发达的视觉和嗅觉来寻找食物。大蝙蝠又称果蝠或狐蝠,果蝠仅狐蝠科(Pteropodidae)1科。[12][18]1821年,英国动物学家约翰·爱德华·格雷(John Edward Gray)最早命名了狐蝠科动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