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8年6月7日批准,编号为Ⅱ-119,是中国国乐艺术的国粹。中国近代传统民族音乐史上有海派琵琶和浙派琵琶两大流派。平湖派琵琶艺术对研究民族音乐史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琵琶艺术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统音乐之一。 历史渊源
有关琵琶的记载最早出现在2000年前。如东汉年(公元前25 --220年)学者刘熙在《释名》一书中写到: "枇杷, 推手前曰枇, 引手却曰杷, 像其鼓时, 因此为名"。但琵琶形状与今天的不同, 其形状为直颈,园形音箱,音位和弦数不固定。弦数为四 五 六条不等. 这种琵琶当时被称作 "秦琵琶" 或 "秦汉子"。实际上它就是今天我国民乐器中阮的前身。其名字来源于晋代竹林七贤中的阮咸。阮咸以善弹这种琵琶而著称。后人就把这种乐器称作“阮咸”,简称为阮。而琵琶之名让给了后来的曲项琵琶。 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从中 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 其形状为曲颈,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今天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Barbat)。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这种琵琶当时人称“胡琵琶”,而且还出现过一批高超的演奏家,使得这种琵琶在当时很流行,连皇室都开始热衷于听“胡乐”。后来人们结合胡琵琶,对原来的"秦琵琶"进行改造发展而形成今天还有保存的唐代琵琶。此后又进一步改造,使其从音色到造型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现代琵琶就是由这种唐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到了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 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 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琵琶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由宽变窄,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由于以上这俩项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统计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种。归纳起来,右手指法分俩个系统:一、轮指系统,二、弹挑系统。左手指法也分俩个系统:一、按指系统,二、推拉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