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

中国古代对蒙古国等的称呼
瓦剌[là],是中国北方蒙古高原一带的游牧民族,主要活跃于13世纪到17世纪[6],又叫斡[wò]亦剌、卫拉特、额鲁特等。[1]
金泰和元年(1201年),斡亦剌人为争夺林地和狩猎场所,西迁至色楞格河[楞:léng]支流德勒格尔河(今木伦河)至华克木河上游锡什锡德河一带。元太祖二年(1207年)冬,斡亦剌部主动归顺成吉思汗军队,并帮助其收服十余个林中部落,受到成吉思汗的赏识与嘉奖,在斡亦剌地区建立千百户制,任命斡亦剌氏族贵族为千百户长,逐级分封部落领地,斡亦剌社会由此开始逐渐向早期封建制转化。[7]大德十一年(1307年),斡亦剌部归属元朝岭北行省管辖。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瓦剌被明成祖大败,被迫上贡马匹谢罪。[8]两年后,瓦剌首领马哈木被鞑[]首领阿鲁台打败,瓦剌衰落。后经明成祖三次北征、阿鲁台及其所立可汗阿岱汗被杀、瓦剌西联哈密等,正统四年(1439年)瓦剌进入鼎盛时期,瓦剌王也先建立起元亡以后最大的蒙古帝国,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举入犯明朝,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俘获明英宗,史称“土木之变”。明景帝继位后整顿军政,瓦剌虽屡次进攻明朝北部,但皆被击退,于景泰元年(1450年)归还英宗,恢复对明朝贡[9][10]此后五年,先后发生脱脱不花败于也先、也先自立为汗、阿剌知院杀也先三件大事,瓦剌逐渐衰落,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被鞑靼新的大汗——达延汗击退并困守于西北一带。及至清朝,瓦剌在史书中被称为卫特拉,分为准噶尔[zhǔn gá ěr]、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大部以及依附于杜尔伯特的辉特部,为求生存发展继续迁徙、征战。[11][2][12][13][14][15][16][17][18][19]
瓦剌最初以狩猎为主,辅以渔牧,后来随着畜牧业发展逐渐过渡为以畜牧业为主的草原游牧经济。因此瓦剌人民的衣食住行都表现游牧民族的特点。与此同时,瓦剌的手工业水平也有所提高,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品种上都有所丰富发展。同时还通过朝贡与互市等方式与中原地区保持着贸易往来。瓦剌内部在13~14世纪仍保持着氏族、奴隶与封建制度并存的社会制度,在政治上建立了较为简单但等级分明的兀鲁斯制度,涉及到行政、司法、战争、税收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在军事方面则承袭了古代漠北游牧民族的十进制军政合一制度。同时在宗教文化方面,瓦剌先后受中原佛教、喇嘛教、萨满教影响,内部混杂着多重宗教信仰。而其婚姻嫁娶,丧葬文化等都有着明显的父权制社会烙印。[20][3][21][22][23]

国号

“瓦剌”为明代汉文史籍对卫特拉蒙古诸部的通称,是蒙古语oira(复数为oirad或oyirad)的汉译,译为汉语有“亲近”之意。蒙古时期称其为斡亦剌、斡亦剌惕、外剌、外剌歹、歪剌歹、偎剌,明代称其为瓦剌,及至清代则又称其为卫拉特、额鲁特、厄鲁特等。元明清时期,因其与其他蒙古部族及突厥语族部落结成联盟,又称为“卫特拉联盟”。国外学者则沿袭突厥语族的习惯,称其为“卡尔梅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