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齐姆·希克梅特

纳齐姆·希克梅特
纳齐姆·希克梅特(1902——1963)土耳其著名诗人。生于萨洛尼卡贵族家庭。曾入海军学校学习。1920年因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占领的斗争,被学校开除。1921年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结识了马雅可夫斯基,并深受苏联文学的影响。1924年回国,从事进步的文学活动,遭到当局的迫害,多次被捕,系狱17年。1950年获释后仍遭迫害,被迫逃亡苏联。曾获得列宁国际和平奖金。1963年在莫斯科病故。他的诗早期大多抒发个人的感情,后以自由体诗描写社会现实生活。20年代末30年代初,写过许多优秀的诗篇,收在《八百三十五行》(1929)、《1+1=1》[1][2][3]

贵族子弟

纳齐姆·希克梅特Nazim· Hikmet,(1902.1.20——1963.4.3)土耳其20世纪最伟大和在政治史上最有争议的诗人,他的作品大多是以社会生活为主题,刻画了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1902年1月20日,希克梅特出生在萨洛尼卡城(现在希腊境内)。他出身于官僚家庭,从小受过严格的家教以及文学与艺术的熏陶。他的外曾祖父穆罕默德·阿里元帅从德国来到土耳其,皈依伊斯兰教,在奥斯曼帝国时期担任过数省省督职务,是1887-1888年第十次俄土战争的土耳其军总司令,同时也是一位诗人;父亲是外交部官员,曾任土耳其汉堡领事和新闻出版署署长;外祖父是著名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而母亲才貌双全,不仅是一位画家,而且懂法语,会弹钢琴。开化的家庭环境对希克梅特影响很大。他14岁时就开始作诗。在一次家庭聚会上他朗诵了为海员们所作歌颂英雄主义的诗歌,海军部长听后大受感染,邀他到海军学校上学。1919年他从海军学校毕业后在一艘巡洋舰上担任见习军官,后因患胸膜炎于1920年5月退役。在此期间,他成为土耳其诗坛升起的一颗善写音步诗的新星,1920年在《旗手报》举办的一次诗歌创作赛中,由著名诗人组成的评审组授予他一等奖
伊斯坦布尔处于英、法协约国军队占领之下时,希克梅特写过不少反映爱国激情的抵抗诗。1920年底他创作的诗《青年》号召年轻人为解放国家而战。1921年初,他与一些爱国诗人前往安卡拉参加民族解放斗争,期间结识了一些来自德国土耳其学生,听到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观点,令他耳目一新。在安卡拉他和朋友所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撰写号召伊斯坦布尔青年为民族解放而战的诗篇。他们的诗作反响之大出乎预料,因此受到过土耳其国父凯末尔的接见。凯末尔说:“现在一些青年走上写内容空洞的所谓现代诗的歧途,我建议你们写目的明确的诗歌。”
不久他奉命到博卢担任教师。当时正值希土战争爆发,土耳其和苏联结成同盟,关系较好。为了深造和了解世界,他经人指点于1921年9月前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当时十月革命胜利不久,苏联人民在同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斗争中,掀起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高潮。列宁的旗帜使年轻的希克梅特看到人类彻底解放的曙光。他成为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决心为土耳其人民的解放奋斗到底。1924年回国,在《光明杂志》及其他单位工作,从事文艺创作,并加入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