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阶级

用于表示社会地位与社会等级
工人阶级(working class[1]),又称劳动阶级、劳工阶级[2],其概念在19世纪40年代由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3][5],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占有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并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阶级[9]。其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二是具有阶级意识[8]
14世纪下半叶,雇佣工人阶级已产生。18世纪下半叶后,各国家相继开展产业革命,产业工人出现。产业革命之后,工人阶级沦为了无产者,但却具有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彻底性[10][11]。在历史上,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斗争包括了犯罪、起义活动等形式[12],较大型的社会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俄国二月革命中国“六三”大罢工等[13][14][15]
有关工人阶级的理论与主张一直在补充延续,继卡尔·马克思[6]和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5]后,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安德烈·高兹等人先后提出了新的见解与概念[7][16][17]。而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其阶级结构在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下也产生了相应变化[10]
工人阶级理论的影响及意义重大,它的提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并具有了阶级基础[4]。在工人阶级理论的支撑下,阶级性和人类性的有机统一得以揭示,无产阶级革命占领道德高地的基础也得到了奠定[18]

起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