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

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
银行是指发行货币、办理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历史上通常称大商业机构为行。银行的英文名Bank,源于意大利文的BANCO,字意为“柜台”。银行的主要职责是充当信用中介,转变社会各阶层的货币收入和货币积蓄为资本,将零星的货币存款集中起来并贷放出去,可以扩大社会资本总量,加速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代替铸币的信用流通工具,充当支付中介。[1]
银行的主要功能包括货币保管、收付、结算、放贷等业务。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为不同类型,例如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世界银行[3][4][5][6][7]
最早的银行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那时的寺庙已有经营保管金银、发放贷款、收取利息的活动。在公元前500年的希腊,公元前400年的雅典和公元前200年的罗马帝国,均可找到原始银行的雏形。近代银行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主要出现在当时的世界商业中心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1580年成立的威尼斯银行被认为是最早使用“银行”名称经营业务的商业机构。16世纪末,银行逐渐在欧洲其他国家兴起,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1619年成立的汉堡银行和1621年成立的纽伦堡银行等等,都是当时著名的银行。在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银行是1845年由英国人设立的东方银行。1896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华俄道胜银行在上海开业。为了摆脱外国银行资本的统治性支配,清政府于1897年在上海设立了中国第一家私营商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并于1905年在北京西交民巷设立中国第一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后更名为‘大清银行’,也就是现在的‘中国银行’。[8][1][9][10]
银行的盈利方式主要为赚取利息差,即以较低的成本吸收存款,然后以较高的利率发放贷款,从中获取利息差额,被视为银行最传统的盈利模式。银行还可通过收取手续费和佣金、以及利用金融杠杆的方式来获取收益。[11][12][13]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