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岛战役,又称东山保卫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大陆境内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役,也是国共两党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战斗。1953年7月16日4时45分,国民党金门防卫部上将司令官胡琏率敌四十五师、十八师五十三团和海上第一、二突击大队及空军等13000多人,分乘13艘舰艇,在舰炮和飞机支援下,对位于福建省的东山岛突然发起了突击作战。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及当地民兵配合作战,历时36小时的激烈战斗,最终成功击败国民党军队,守住了东山岛。[2][1][3] 东山岛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3000多人,击沉小型登陆艇3艘,炸毁坦克2辆,缴获火炮、火箭筒46门、轻重机枪109挺、长短枪512支和大批弹药军用物资。中国人民解放军伤亡、失踪共1250人。[1] 东山岛战役的胜利,粉碎了美蒋反动势力企图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破坏朝鲜停战谈判的阴谋,东山岛战役是中国军民并肩战斗保卫海防的典范,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战例之一。[3] 战役背景
1950年5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第91师在第32军第94师等部的配合下,解放了福建省东南部的东山岛。1953年7月16日拂晓,国民党军驻金门岛的第19军军长陆静澄率第45师、第18师一部、2个突击大队及海军陆战队1个中队、伞兵1个支队等共1.3万余人,在海、空军配合下,于东山岛登陆。人民解放军福建军区令守岛的公安部队第80团坚守待援,同时组织部分迅速增援。守岛部队在民兵配合下,顽强抗击数倍于己之敌的进攻,扼守主阵地,迟滞敌军前进。16日上午,增援部队第31军第91师第272团一部首先上岛,在岛上守军的配合下,于午后歼国民党军伞兵400余人,并连续打退敌军数次冲击,控制了渡口,保障后续增援部队进岛。当晚,驰援的第41军第122师第365团及第361团一部、 第28军第82师第244团及军炮兵团、福建军区直属高炮营等相继上岛进入阵地。国民党军惧怕被歼,企图收缩撤逃。为不失战机,负责统一指挥作战的第31军军长周志坚,不待增援部队全部到达,即令各部队发起反击,至17日黄昏结束战斗,共歼国民党军3000余几,炸毁坦克2辆,击沉登陆舰艇3艘,击落飞机2架。国民党军余部登舰溃逃。东山岛战斗,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海岛防御作战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