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氏墓群

河北衡水市景县的古墓群
封氏墓群,又称封家坟或“十八乱冢”,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安陵镇[1],占地面积2000余亩。现保存有封土的墓群共15座,最高的约7米。在1948年,当地群众曾挖掘出300余件文物。[2]1961年,封氏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墓群的历史年代为北朝,为渤海封氏家族墓地。1982年,封氏墓群被公布为衡水市景县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群简介

中国北魏隋代门阀士族封氏家族墓地。分布在河北省景县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安陵镇[1],旧称十八乱冢或封家坟。1948年被挖掘。1955年北京历史博物馆进行调查。该墓群的发现,为研究这个时期的大族墓葬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地原有封土墓18座,现存16座。曾出土铜器、青瓷器、彩绘陶俑、墓志等文物300多件。墓志有北魏正光二年 (521)、北齐河清四年(565)、隋开皇三年(583)和隋开皇九年(589)等5合。墓主人分别为封魔奴封延之、封延之之妻崔氏、封子绘、封子绘之妻王氏,均为死后归葬原籍族氏[yíng]地。
出土的青瓷器中,4件仰覆莲花尊,最高的达40厘米,造型优美,纹饰华丽。胎浅灰,含三氧化二铝氧化钛较高,釉匀实,近艾叶色,开片细而不鲜,与南方青瓷明显不同,有人认为是北方青瓷的代表作。出土陶俑的衣冠,具有鲜卑族汉族衣冠样式的特点,其中文吏俑的巾汉代不同之处是帻后加高,中呈平型,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或“小冠”,上下兼用,南北流行,反映了北魏拓跋鲜卑汉化前后衣冠制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