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曼公

戴曼公
戴曼公(1596-1672),杭州仁和县人,原名观[yìn],后易名笠,字子辰,号曼公,清初渡东渡后,以“独立性易”名世。明末清初名医、黄檗僧人、画家。

简介

戴曼公年青时习儒业,博学能诗,兼工篆隶。又学艺术于杭州龚廷贤龚氏曾任太医院医官,使戴曼公尽得医术,并对《素问》、《难经》有较深的研究。1645年,南明弘光政权灭亡后,戴曼公乃改名笠,行医为生,活动于桐乡吴江一带,与顾炎武、戴耘野等人参加吴江“惊隐诗社”,抒写明亡之痛,吐露爱国之情。
清顺治十年(1653),当时江浙一带抗清武装已被清兵平定,他见“乾坤亟覆,惨出奇常;大地腥群,荷存[]迹”,自感反清复明无望,乃泛舟东渡日本避祸。初,居住在同乡医生陈明德(颖川居士)家,行医为生。后又在陈家结识朱舜水,深为其反清壮志所感动。次年,隐元来日创建黄[]宗于长崎,受其影响,戴曼公乃削发为僧,释名性易,字独立。以后又号天涯戴笠人、就庵、天外老人、独立一闲人、荷鉏人、西湖独立等,亦行医,亦游禅,“飘然异国,野鹤孤踪,不靳东西南北”。
当时长崎一带痘疮流行,成为祸害,民间有“痘疮最惨毒,十儿九夭殇”的说法,是日本人民最为苦恼的病症。戴曼公乃将痘科医术传授给门徒池田正直、高玄岱、北山友松等,为日本病人治疗,使他们都成为一代名医。池田正直的孙子池田瑞仙后来也继承祖业,成为治痘疮的医术权威,并被幕府任命为主治痘科病症的医官,使痘科大行于日本。据日人援引《扶桑游记》称:“日本种痘之法,相传世自戴曼公。今墓尚在黄檗山,京师医流每逢祭日设祭,可谓不忘本者矣”。当时,西洋尚未发明牛痘种苗法,因此戴曼公传播痘科医术,对解除日本人民痘疮之疾带来的痛苦贡献至大,故被日本医界视为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