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

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思想家,学者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 -1682年2月15日),原名[jiàng],字忠清、宁人,后改名炎武,号亭林,江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人,学者尊为亭林先生,与王夫之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大儒”,与归庄有“归奇顾怪”之称,明末清初著名学者。[2]
顾炎武出生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十四岁考中秀才,此后屡次参加乡试皆败,在二十七岁时最终放弃科举考试,退而读书著述。崇祯十七年(1644年)冬,经昆山令推荐,顾炎武被授兵部司务。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顾炎武与友参加前明邵阳巡抚王永作领导的义军,于昆山起义自守。守卫过程中两胞弟惨遭杀害。[2]
顺治七年(1650年)他加入了明遗民所组织的惊隐诗社,九年春完成了《天下郡国利病书》初稿,并到北方学习。然而,家仆陆恩告发了他与海外通敌。顾炎武最终以杀有罪奴的罪名被释放,但陆恩的女儿纠集了一群人洗劫了顾家。顾炎武在顺治十四年开始北游。康熙七年(1668年),顾炎武被山东莱州黄培的“逆诗”案所牵连,入狱一年多。后来,顾炎武隐居在陕西华山。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九(1682年2月15日)病逝,享年七十。[2][3]
顾炎武学问广博,通经史百家,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以及音韵训[]之学,都有研究。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的乾嘉学派很有影响。标举“经世致用”,指出“舍经学无理学”,强调“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在音韵学方面,阐明音学源流,分古韵为十部,有承前启后之功。工诗,沉郁苍凉,得杜甫之神髓。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2][1]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