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洪特

德国理论物理学家
弗里德里希·洪特(德文名:Friedrich Hund,1896年2月4日—1997年3月31日),出生于德国卡尔斯鲁厄,是德国物理学家,分子轨道理论的奠基人之一,[1]以原子、分子物理研究而闻名于世,耶鲁大学校友,并曾与薛定谔狄拉克海森堡玻恩瓦尔特·博特等人共事过。他曾是玻恩的助手,研究双原子分子光谱的量子现象。[2][3]
弗里德里希·洪特的两个主要贡献是发现洪特规则和建立分子轨道理论。[1]1928年,弗里德里希·洪特和马利肯各自独立地把“原子轨道”的概念扩展到分子电子结构的研究中,基于“联合原子”的能级尺度构建了分子的能级,从而形成了分子轨道理论[4]

人物生平

洪德在德国马尔堡哥廷根修读完数学、物理和地理后,在哥廷根大学担任理论物理学的私人讲师(1925年),更分别在罗斯托克(1927年)、耶拿(1946年)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51)等大学担任教授,后来又回到哥廷根大学(1957年)任教。
此外,他还与尼尔斯·波耳住在哥本哈根(1926年),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1928年)教授原子物理。他曾是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的成员。于1943年获得马克斯·普朗克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