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有论

西晋裴頠所作的玄学论著
《崇有论》是魏晋哲学家裴頠所作的玄学论著,收录在唐代房玄龄所著的《晋书·裴頠传》以及清代严可均所著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中。[2]在《崇有论》中,裴頠从“崇有”的立场阐发了“有”相对于“无”的决定作用,认为“有”是世界的本原,是“道”的本性。[3]
裴頠所生活的时期,是魏晋南北朝一个短暂的统一时期。当时知识分子从对政治的失望中走向了一个极端,不务实物空谈玄虚,进一步动摇了名教纲常所确立的封建社会秩序。出身于贵族官僚家庭同时又在西晋政府中任职的裴頠,从维护封建制度的长远利益考虑,写就了《崇有论》,以期改变这种社会乱象。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礼教,稳定社会秩序,纠正玄学偏差,以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2][4]
《崇有论》是裴頠哲学思想的集中展示,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首先,裴頠用“辩名析理”的方法综述了其全部的哲学思想,随后落脚于通过以有为本的本体论来建立一种内圣外王之道。其次,裴頠指出节制欲望的必要性。再次,他分析了贵无论产生的根源。然后,他揭示了贵无论的危害。最后,裴頠从有无之辨的角度批判了贵无论的理论基础,以此论证只有“崇有”才有益于世道人心,与开头首尾呼应。[5]
“崇有”与“贵无”体现了彼时玄学领域两条路线上的斗争,凭借《崇有论》裴頠成为了公认的“崇有派”的领袖。[6]同时,《崇有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贵无论”的理论缺陷,使魏晋玄学围绕“有”与“无”之关系的讨论更为全面和深入。[3]尽管《崇有论》在理论上忽视名教本身存在的弊端,但这一论著也为之后孙盛王坦之对其玄学理论的完善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7]而围绕《崇有论》仍有一些争议,如《崇有论》是否属于玄学思潮等。[8]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