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近代中国社会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 | |
第一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 |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 二、近代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程 |
第二节 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不屈斗争 | |
一、鸦片战争时期的反侵略斗争和爱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救国主张 | 二、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
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 - |
第二章 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 |
一、资产阶级 革命派的产生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 二、同盟会的建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 |
一、武装起义的发动和革命形势的高涨 | |
- | |
第三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继续奋斗和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新发展 | |
一、袁世凯的独裁与反袁斗争 | 二、北洋军阀的分裂割据和革命党人发动护法运动 |
- | |
第一节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 |
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 - |
第二节 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 | |
一、国共合作的形成和国民革命的兴起 | 二、国民党新右派的崛起和共产党的对策 |
三、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工农运动的发展 | |
第四章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 | |
第一节 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 | |
一、国民党政权的建立 | 二、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 |
第二节 土地革命和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 |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
三、中间派别寻求中国出路的主张和活动 | 四、在探索新道路中的失误与历史性转折 |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国内和平的实现 | |
二、一二·九运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 | |
- | |
第五章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 |
第一节 全民族抗战的发动 | |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和全民族抗日高潮 | |
第二节 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的艰苦斗争 | |
一、相持阶段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反对分裂的斗争 |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团结抗战的方针 |
三、敌后军民战胜严重困难 | - |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 | |
一、国民党统治区的危机和民主运动的高涨 | 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
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 - |
第一节 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 |
一、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各党派的政治主张 | 二、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
三、解放区军民自卫战争的准备 | - |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 |
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 二、国民党统治危机的加深和反蒋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与扩大 |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和政策 | - |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
一、伟大的战略决战 | 二、粉碎国民党的“和平”攻势 |
三、中国革命的胜利 | - |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 | |
一、建国初期的国情和面临的任务 | 二、建立各级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统一财经工作以及“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方针的制定 |
三、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它民主改革 | 四、国民经济恢复任务 的完成 |
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 | 二、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开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 | - |
第八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二、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恢复 |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 | |
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 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
第一节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 |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