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清凉寺

位于中台南瓦厂村东北
五台山清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中台南瓦厂村的清凉谷,海拔1800米,距离台怀镇约15千米,[1]寺内因有著名的文殊圣迹“清凉石”而得名。[2]
清凉寺是五台山最早兴建的寺庙之一。[2]北魏孝文帝重视佛教,凡是伽蓝,并任复修;清凉寺在文、炀二帝的扶持下得到修建;唐代时,清凉寺成为替国行道的镇国道场,获得皇家的护持;长安二年(702),女皇武则天敕命重建清凉寺,经过一年多的修建,清凉寺落成典礼,后历朝历代均有修缮;至清乾隆年间,寺宇建筑整齐一新,规模宏大。[2]清凉寺内文物古迹甚多,最珍贵的要数万历三十四年(1606)铸的九级千佛铜塔、印文为“清凉摄授”的文殊金印、印文为“清凉之印”的铜印和五台山镇山之宝、重48两的“镇凤金印”及贝叶灵文、康熙御匾(现已不存)等等;[1]民国年间再度扩建,后因战乱,寺庙被毁,惟天生之清凉石尚存。[2]
现今的清凉寺是由香港黄惠卿女士等筹资,山西省文物局工艺美术大师胡银玉设计施工重建的一座新寺。[1]新建了大雄宝殿、五方文殊殿、三大士殿、罗汉殿、天王殿、钟鼓楼、东西厢房、门楼、山门、巨型汉白玉石雕牌坊,并筑起围墙,竖起幡杆,立起古碑,青石铺院,彩塑圣像,供奉上了妙空僧人赠送的20尊缅甸玉佛和500尊罗汉圣像。[1]

清凉寺概况

据“清凉山志”载,此寺肇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至太和十七 年间(472-493)。唐代时,它是替国行道的镇国道场。唐代历元年(766),不空三藏密宗道场。清乾隆年间,寺宇建筑整齐一新,规模宏大。民国年间再度扩建,“文革”时期,整座寺庙作为迷信产物而被毁,惟天生之清凉石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