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安路

广东省江门市下辖街道
凡到过江门的人,都知道江门有一条商业步行街,街的两旁全是店铺,各种中外商品琳琅满目,街上红男绿女,人来人往,热闹非常。晚上,古色古香的楼房在射灯的照射下玲珑浮突,仿佛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这条街就叫做常安路。

历史沿革

常安路原不是路,而是一片滩涂,一条河涌。笔者儿时曾听老人讲过一则故事:据说陈白沙有一次从钓台坐船去县城,一路行船,一边吟诵沿途的地名:“斗米煮熟饭萝扛(范罗岗)”,“横直一丈是井泥(井泥涌,旧制面积:一平方丈为一井,六井为一分,十分为一亩)”,“驶崩犁头是砂钢(沙岗)”。那时,这些地方全在海边。
明朝后期,西江夹带的泥沙把常安路一带冲积成为陆地,在形成陆地过程中,来自范罗冈山丘的溪水又把淤泥冲开,形成一条河涌。这条涌不宽,可行小船,两岸疏落地建有一些用木材搭建的篷屋,住着一些居民,他们多以打鱼为业,每天打鱼织网,倒也无忧无虑。
康熙元年(1662年)朝廷颁布迁海令,诏濒海居民内徙50里,命内大臣科尔坤、介山到粤督迁。康熙三年(1664年),朝廷又再次下达迁海令,派官差到新会勘定海界。时适逢汛期,遂以潮水为界,筑墩台、树椿栅,派重兵把守。当时沙仔尾、水南、北街等均未成陆,南面仍为海洋,因而整个江门被划入迁海界内,居民悉数内迁。人们被迫拖儿带女,带着简单行李,告别家园,向内地迁徙。官军随即把房屋尽数拆毁,整个江门顿成废墟一片。当时被迁往肇庆的江门人黄居石曾写过《哀江门》叹曰:“江门一望堪痛哭,乱后徘徊江之曲。日中江上不见人,草自青青波自绿……”,由此可见当时的惨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