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盆地

属于中温带半干旱气候的盆地
兰州盆地在黄河上游,西起岸门村,东至桑园峡、北界风凰山、九州台,南邻关山、大尖山和兴隆山、马爵山,属黄河河谷盆地。

历史发展

古元古代末期,兰州盆地地区发生了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形成了构成阿拉善地块结晶基底的敦煌岩群。在中寒武世早期发生裂解,于晚奥陶世末期碰撞成山,并在志留纪发育前陆盆地侏罗纪末期,冈底斯地块与北方大陆碰撞拼接,造成祁连山隆升,并在山前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
早燕山运动晚期,印度板块持续向北俯冲,造成祁连、秦岭褶皱带内相互碰撞,产生的离散作用使研究区基底再次活动并发生走滑运动,导致盆地南北缘发生断裂断陷,形成断陷盆地;早白世中期,离散作用进一步加强,强烈的走滑运动使盆地基底沿南缘基底断裂下滑,形成一系列与之垂直的盆地同生拉张断裂,盆地规模持续扩张。早白垩世晚期,受中燕山运动的影响,盆地整体抬升,逐渐缩小,并在早白垩世末期完全抬升为陆,结束了盆地的演化史。[1]
同时在早白垩纪时期,兰州地区由于位于兰州-民和盆地,沉积形成了一套以红色为主色调、以泥岩和页岩为主的陆相沉积物,这为后来在此地区形成特殊的丹霞地貌提供了物质基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