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洞云

元代武当派道士
鲁洞云(1204—1285年)名大宥,号洞云子。随州应山(今湖北应山县)人。其家世代为官宦。他幼年弃家入武当山学道,遍历南北。据元代程钜夫撰写的《大元敕赐武当山大天一真庆万寿宫碑》称:“汉东异人鲁大宥隐居是山。草衣菲食,四十余年,救灾捍患,预知祸福,时人神之。天兵破襄汉,去渡河访道全真,西绝淠陇,北逾阴山。至元十二年归,与道士汪真常等,修复五龙、紫霄坛宇,独结茅南岩。”鲁洞云是宋代武当符篆道派的继承者和[yōng]兴者。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春正月。据传鲁洞云仙逝,年八十余。解化之日,面若童颜。[1]
鲁洞云来到南岩后收张守清为徒。鲁洞云羽化后,张守清开始着手南岩宫的修建。南岩作为武当山现存最大的石殿,堪称“挂在悬崖上的故宫”。[2]

基本概况

鲁洞云入道之始,行修符[]派道法,精通道术道医,旧志载“救灾捍患,预知祸福,时人神之”。其后吸收习修全真道的内丹学说,修行悟道体悟颇深。南宋末,北方全真道盛行,洞云出游各地访道,西边走到“[qiān]陇”(今陕西陇县),北边越达“阴山”(今内蒙古中部山脉)。元世祖至元12年(公元1275年)回到武当山。同道友汪真常等人修复因战乱而毁坏的五龙、紫霄庙坛神宇,开辟了武当道观
那时,鲁洞云结茅为庵,居住南岩,想在南岩修筑宫殿。有高人说:“非尔所及也,其人将至矣”。到至元21年秋(公元1284年)道士张守清湖北宜昌来到武当山。当时张守清年仅31岁,慕名来拜洞云为师,洞云欣然接受说:我等你很久了。便将毕生所学传给守清,张守清得[zhé]传道要秘诀,后来成为复兴武当道教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