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肯堂

明末抗清名臣
张肯堂(?-1651年),字载宁,号鲵渊,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明末抗清名臣。[2][3][6][4]
明天启五年(1625年),张肯堂考中进士,随后被任命为河南浚县知县。崇祯七年(1634年),他被提拔为御史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肯堂升任大理寺丞,不久又被任命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在福建任职期间,他以果断和强硬的手段平定盗贼,维护地方治安,受到朝廷的赏识。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张肯堂并未放弃抗争。唐王朱聿键福州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后改任左都御史,掌管都察院事务。在南明政权中,张肯堂积极推动反清复明的军事行动,但因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唐王政权失败后,张肯堂漂泊至舟山,被鲁王朱以海任命为东阁大学士,继续为抗清事业奔走呼号。顺治八年(1651年),清军攻破舟山。面对城破的绝境,张肯堂选择了以死明志,阖门自缢殉国。[3][6][7]乾隆皇帝感叹其忠义之行,为其赐谥号“忠穆”。[4]

人物生平

早期仕途与直言进谏

明朝天启五年,张肯堂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潜县知县。崇祯七年,张肯堂升为御史。贼寇攻陷了凤阳,张肯堂上奏了五条削减贼寇的建议。不久后,因为皇陵遭到了贼寇的破坏,他再次上疏,严厉指责辅臣的不作为,如同秦越般置身事外,但皇帝并未对此进行追究。[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