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拉-抖音百科
满拉是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堂学校学生的称谓。旧译“满喇”、“曼拉”。一说系阿拉伯语“毛拉”的变化,一说为突厥语“蒙拉”的转音,原意均为“伊斯兰学者”,在中国专意为“求学的人”,专指清真寺经堂学校的学生。“满拉”称谓,主要流行于陕、甘、宁、青等省区,其它地区则称“海里凡”,系阿拉伯语“哈里发”(意为代理人、继承者)的转音。中国穆斯林取其“代圣传教者”、“宗教接班人”的意思。新疆地区称为“塔里布”。 伊斯兰教士
毛拉(Mawla)伊斯兰教职称谓。旧译“满拉”、“莫洛”、“毛喇”、“曼拉”。毛拉有可能间接来源于波斯语Mullah (Persian: ملا)其来源于阿拉伯语Mawla,用来称呼伊斯兰教的教士。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保护者”、“主人”、“主子”。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载有“主啊!吾人之保护者”一语,其中“保护者”一词的原文即为“毛拉”(Mawla)。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今为由清真寺经堂大学或经学院“穿衣”毕业,具有较高宗教学识的宗教人员—的通称。中国的回族穆斯林称“毛拉”为“阿訇”。 阿拉伯穆斯林
7~8世纪,阿拉伯哈里发国家将非阿拉伯人血统的穆斯林称为“毛拉”,其复数形式为“麦瓦利”(Mawali),汉语译为“释奴”。埃及艾哈迈德·艾敏著《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史》称:“毛拉”是从“瓦拉”(Wala’)派生出来的被动名词,通指“被释放者”、“被解放者”、“被管理者”,并非专指“被释放的奴隶”。泰伯里《古兰经注》称:“伊本·赛德解释《古兰经》‘我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毛拉’这句话时说道:‘蒙昧时代,称同宗的人为毛拉。后来对外国人无以称之,便称为毛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