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民族来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闪米特人部落,根据早期人类学研究和《圣经》记载可知,阿拉伯半岛是闪米特人的主要发源地。[6][7]公元6世纪至7世纪中叶期间,拜占庭帝国在阿拉伯半岛发动争霸战争,阿拉伯人为了改变动乱的社会现状,创建伊斯兰教,冲出阿拉伯半岛,在耶尔穆克河畔击败拜占庭帝国皇帝,占领拜占庭都城大马士革,控制耶路撒冷。[8]为了继续扩张统治疆域,阿拉伯人继续征战,先后统治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波斯帝国、阿富汗等国家,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疆域东至印度河,西至大西洋,横跨亚、非、欧三洲,在中国史中被称为“大食”。公元7世纪中叶开始,阿拉伯帝国统治衰落,引起阿拉伯人不满。公元661年,阿拉伯帝国统治者被暗杀后,叙利亚总督摩阿维亚上位建立倭马亚王朝,在该王朝统治期间,阿拉伯人继续向外侵略扩张,并于公元698年统治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等北非西部地区。[9]公元868年开始,突厥人和波斯人不断扩张势力,阿拉伯人逐渐失去更多的政治权力,阿拉伯帝国统治范围逐渐缩小。几个世纪后,蒙古人于1258年彻底攻占阿拉伯帝国都城巴格达,且杀害统治者,至此,阿拉伯人统治的阿拉伯帝国最终灭亡。[10]18世纪开始,随着埃及、苏丹、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阿拉伯酋长国、阿曼、巴林、科威特、卡塔尔、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等国家被殖民侵略,阿拉伯人在西亚和北非的居住地被西方国家瓜分殆[dài]尽。[11] 阿拉伯人在恢复独立后,采取不同的发展举措,促进了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进步。[1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推动阿拉伯人地区的政治改革和民族解放,正式成立阿拉伯国家联盟,旨在共同捍卫阿拉伯国家的独立与主权。[13]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为了刺激阿拉伯地区的经济活力,阿拉伯人推出经济改革计划,减少国家对石油行业的高度依赖,其中,沙特阿拉伯曾在2016年宣布实施“愿景2030”计划。[12]为了建立顺应全球开放时代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也致力于教育改革,根据数据显示,从1970年到2000年期间,15-24岁的阿拉伯人的入学率和识字率从45%增长到78%。[14][12] 过去阿拉伯人崇尚万物有灵,在族内普遍存在拜物教、外来宗教和哈尼夫派。[15]那时阿拉伯人信仰原始宗教,南方阿拉伯人主要崇拜日月星辰,北方阿拉伯人则将泉水、岩石和植物等物体作为神灵加以崇拜。[16]伊斯兰教建立以后,受到广泛欢迎,阿拉伯人纷纷皈依信奉伊斯兰教。[8]除此之外,阿拉伯人的风俗习惯也各有特点,他们的饮食特点是甜、腻,以大饼、手抓饭为主食[17];他们的服饰标准是白色长袍和头巾[18];他们的葬礼遵循土葬的习俗等[19]。他们会热烈庆祝开斋节和宰牲节,这也是伊斯兰教的两大节日。[20]阿拉伯人把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带到阿拉伯帝国各个角落,取代了当地语言和宗教,同时吸收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形成以巴格达、开罗和科尔多瓦为中心的阿拉伯文化,在文学、医学、史学、数学、 天文、建筑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对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重要贡献。[21]其中,阿拉伯音乐理论家法拉比的《音乐大全》,不仅在东方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对后来欧洲音乐复兴运动产生重要影响。[22]他们也证明了许多和三角学相关的基本公式,为三角学的建立及发展都奠定了基础。[23] 族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