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又称黑沙蒿,是菊科篙属植物。小灌木植物。茎高达1米,分枝多,茎、枝组成密丛; 叶初两面微被柔毛,稍肉质;茎下部叶宽卵形或卵形,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每侧裂片3-4,基部裂片长,有时2-3全裂,小裂片线形,叶柄短;中部叶卵形或宽卵形,长3-5(-7)厘米,一回羽状全裂,每侧裂片2-3,裂片线形,长0.5-1厘米;上部叶5或3全裂,裂片线形;苞片叶3全裂或不裂;头状花序卵圆形,径1.5-2.5毫米,有短梗及小苞叶,排成总状或复总状花序,在茎上组成圆锥花序;总苞片黄绿色,无毛;雌花10-14;两性花5-7;瘦果倒卵圆形,果壁具细纵纹及胶质[1]。 油蒿是典型的旱生沙生植物,具有较强的抗旱、抗寒和耐沙埋抗风蚀能力。在平均气温0.5~1℃时开始萌发生长,-1.5~-2℃时开始落叶。主根入土深达1.5~2.0米,普遍生长在干草原和半荒漠带的固定沙地和固定沙丘上,是草原带沙地上的主要植物,分布于年降水量150~400毫米的地区[2]。花果期7-10月[1]。根、茎、叶、种子均可入药。茎、叶能袪[qū]风湿、清热消肿,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咽喉肿痛。根能止血。种子能利尿[3]。 形态特征
半灌木。高50~70(100)厘米,主茎不明显,多分枝。老枝外皮暗灰色或暗灰褐色,当年生枝条褐色至黑紫色,具纵条棱。叶稍肉质,一回或二回羽状全裂,裂片丝状条形,长1~3厘米,宽0.3~l毫米;茎上部叶较短小,3~5全裂或不裂,黄绿色。头状花序卵形,直径1.5~2.5毫米,通常直立,具短梗及丝状条形苞叶,多数在枝端排列成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宽卵形,边缘膜质;边花雌性,能育;中央两性不育,花冠管状。瘦果小,长卵形或长椭圆形。细胞染色体:2n=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