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樵问对

北宋邵雍一本哲学论著
1
4
《渔樵问对》是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邵雍的一部哲学论著,该书通过渔夫与樵夫二人的对话,来阐释宇宙、社会和人生的道理[6][5]
《渔樵问对》着力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奥妙和哲理。这本书通过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目的是让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的道理[5][1]。现通行本《渔樵问对》录自明代胡广所编的《性理大全书》卷十三《皇极经世书七·外书》,共5821个字。该书所收录的《渔樵问对》是现存内容完整度最高的版本[2]
“渔父”“樵夫”的形象原先多独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北宋邵雍的《渔樵问对》一出,渔隐、樵隐文化意象顿时得以丰富和拓展。《渔樵问对》中的主角是渔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渔父之口,在书中,渔父已经成了“道”的化身。通过渔樵的一问一答,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为后代理学家的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3][7]

编撰背景

宋代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当时的士大夫群体有感于释老思想对儒家的冲击,产生了强烈的文化危机感。其中一部分知识精英精研佛道两家的思想,并站在儒学立场上对这两家思想消化吸收,构建了理学的宇宙论和本体论,创立儒家自己的形上学体系,开启了延续千年的新儒学。邵雍学贯易理,儒道兼通,毕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一心,从而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8]他的《渔樵问对》包含太极动静、心性、体用、君子小人等丰富的儒学思想,这些思想与邵雍其他著作联系紧密,与同时期其他理学家的思想也具有微妙的关系。[9]历史上最早的“渔樵问答”应是西周的隐士姜子牙渭水边与樵夫武吉的对话。这番对话使武吉从此投身于扶周灭商的大业,成为了周朝的开国武将。北宋邵雍撰写的《渔樵问对》较全面地阐述了这一主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