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华

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战斗英雄
陈永华,1954年8月1日出生在广西田阳县坡洪乡鹰峰山脚下的坡丹村一个壮族农民家庭。由于出生在“八一”建军节这一天,父母便给儿子取了个吉利的名字——高荣。

人物生平

陈永华烈士,共产党员,广西田阳县坡洪公社坡丹大队人,1975年至1978年在广州部队服役,当过副班长、班长,先后七次受到连、营嘉奖,并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1978年4月复员回到家乡。1979年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任田阳县民兵担架二营一连排长。2月16日晚,陈永华带领30名民兵跟随穿插部队某部通信连送弹药。18日晚,他们遭越军伏击,他带领民兵隐蔽到路边的牛栏里,当时,受到越军三面火力夹击,为了消灭敌人,迅速通过村庄,他拿着一支步枪,拖一箱子弹,敏捷地爬出牛栏参加战斗。战斗进行两个多小时以后,陈永华身边的七个部队同志先后牺牲。在牛栏内30多个民兵生命受到威胁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以猛烈的火力吸引越军,在离越军火力点约30米的路坎下,连投三枚手榴弹,消灭了越军。这时距牛栏右侧20多米的坟堆处,越军机枪、冲锋枪继续封锁道路,他立即掉转枪口向敌开火。这时,陈永华的右肩几处中弹,鲜血直流,他忍着伤痛,用右腋窝夹住枪托,爬到离敌坟堆15米处,使尽全身的力气,用左手投出两枚于榴弹,消灭了坟堆之敌,当他继续向左后侧一个越军火力点爬去的时候,左胸又多处中弹,英勇牺牲,时年25岁。他牺牲后,左手还紧紧地拖着一箱子弹。战后,中央军委授予他“民兵战斗英雄”称号。

人物事迹

在贫困的山区度过童年时代的陈永华,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学好问的性格。遇到不明白的事,非要缠着大人问个清楚不可。1963年,陈永华进入坡丹小学读书。就在这一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课堂上老师讲解雷锋同志的英雄事迹,陈永华听得出神。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都跑出教室活动去了,可陈永华仍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回味着刚才老师讲的话,脑子里总在想:雷锋叔叔为什么专干这些“傻事”?放学回到家问母亲,母亲没有文化,讲不出个所以然。他又跑去请教老师。老师的再次讲解,使他进一步了解雷锋叔叔的胸怀,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种子。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向雷锋叔叔学习,以雷锋叔叔为榜样,做个对人民有益的人。这年,困难时期虽已过去,农业生产得到了好转,但在坡洪这个贫穷的石山地区,缺乏土地和资源,农民生活还很困难。陈永华隔壁家住着一位双目失明的孤寡老太婆,生活比别人更艰难。陈永华问母亲道:“妈,阿婆为什么比别的人吃得差,穿得烂?”母亲说:“阿婆年老了,身边又没儿没女,全靠我们社员养活她啊!她是我们的邻居,我们应该多照顾她。”从此,陈永华经常去看望老人,像对亲奶奶一样照顾她。有一天,陈永华与同伴上山放牛,在地里捡到3个小红薯。对常常只能吃个半饱的陈永华来说,3个小红薯不够他吃一顿。但他想到老人眼盲又驼背,把另两个烧好了送到老人家手上,说:“阿婆,给您送红薯来了。”老人用颤抖的手接过红薯,张着嘴却说不出一句话,感动得热泪盈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