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绍桢-抖音百科
徐绍桢[zhēn](1861年6月30日—1936年9月13日),字固卿,祖籍浙江钱塘,生于广东番禺。他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被孙中山誉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徐绍桢曾担任广西布政使幕僚、道员、总兵、新军第九镇统制、江 北提督等职。在辛亥革命时,他率领江浙联军光复南京。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他率所部新军进攻南京,后被推举为江浙联军总司令。1912年1月,他任南京卫戍总督;4月,任参谋总长;6月,任平民党理事;11月,被北京临时政府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923年2月,他任广东省省长;5月,任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内政部部长。1936年9月13日,在上海逝世。徐绍桢的父亲是徐灏[hào],他是明中山靖王徐达的第14世孙。[1][2][3] 人物简介
徐绍桢,字固卿。广东番禺(今属广州市)人。幼承家学,刻苦勤读,通汉宋儒学,精研熟记近代新战术及各国军制、军学、军器。光绪六年(1880),在广西怀远县任职。光绪二十年,中光绪甲午科广东乡试举人。旋为广西藩署幕僚,嗣后历任福建武备学堂总办,江西常备军统领,广东全省营务处总办,苏淞镇总兵和江北提督。 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在全国编练新军,徐绍桢奉派至日本考察军事。两年后调任两江总督衙门兵备处总办,负责编练新军。他倡行征兵制,征集各地有文化的健壮青年严加训练。光绪三十一年,新军第九镇成立,徐任第九镇统制。他制订新军编制章程及典范令学,为各镇仿效。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第九镇革命官兵要求起义。清廷对徐绍桢等严加防范,以顽固著称的两江总督张人骏,调江防会办张勋、缉私营统领王有宏等部旧军群集南京,却只发给新军每个士兵5颗子弹,并不断向新军挑衅。徐绍桢委曲求全,乃借秋操为名,于10月30日率军出防南京65公里的秣[mò]陵关,一面等待时机,一面分遣干员赴各地联络。城外旧军则对新军采取包围之势,把炮口对准秣陵关。11月4日,两名满族军官怀枪求见徐绍桢,企图行刺。徐忍无可忍,率部投向革命军,响应武昌起义,并与湖北军政府侦察员苏良斌联合攻打南京。由于后援不济,于拂晓乘雾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