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明天皇

日本第121代天皇
孝明天皇(日文名:こうめいてんのう[2],1831年7月22日-1867年1月30日[1]),日本第121代天皇,幼名熙宫,别号幕末天皇。他是仁孝天皇的儿子,明治天皇的父亲,支持公武合体[1][3][4]
孝明天皇9岁时被立为太子,弘化三年(1846)二月践祚,时年16岁。登基初期,美船叩关求互市,遭幕府拒之;后美舰频现,局势渐紧。1853年,佩里舰队来袭,打破日本锁国态,幕府签不平等条约致日本沦为半殖民地,天皇抵制却难改局势。幕末,朝廷与幕府矛盾丛生,尊王攘夷运动被掀起,孝明天皇先支持公武合体,后转向倒幕阵营,助倒幕派打击幕府。[1][3][4]1867年1月30日,孝明天皇突然去世。被葬于后月轮东山陵,陵墓为圆丘形,位于今京都市东山区今熊野泉山町泉涌寺内。孝明天皇被追赠汉风谥号,也成为最后一个有谥号的天皇。孝明天皇死后,其年仅16岁的儿子睦仁亲王即位,是为明治天皇[1]

人物生平

孝明天皇9岁时被立为太子,弘化三年(1846)二月践祚,时年16岁。孝明天皇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列强起并开始向外扩张之时,美国的佩里舰队便是在此时打开日本门户的。日本受到美国佩里舰队坚船利炮的冲击,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神奈川条约》,传统的锁国机制开始逐步瓦解。相比起以前安于现状的各个天皇,孝明天皇不满足于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力旁落的状况,总是在寻找机会重夺皇权。孝明天皇有自己独有的一套国政见解,不惜一切代价都要保全日本的主权,包括与美国开战。与此同时,幕府的权威已经在走下坡路,日本社会想让天皇成为精神上的元首的呼声越来越高,孝明天皇在客观上和主观上都逐渐成为了日本的代表。[1]
面对幕府的愚昧、病弱,以及对列强的一再妥协,孝明天皇再也不能坐视不动,他表面上开始主张“公武合体”即朝廷和幕府相互合作抵御外敌入侵,暗地里却号召各个大名反对幕府。天皇亲自起草了“敕书”呼吁尾张等十三个雄藩公开反对幕府的专断行为,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这种情况下,幕府开始了大规模反扑,制造了“安政大狱”倒幕派吉田松阴等人死于狱中。万延元年(1860)三月,幕府实际上的当权者井伊直弼在樱田门遭到水萨两藩18名志士的刺杀。这个史称“樱田门之变”的事件,使得安政大狱以幕府的反扑失败而告终。幕府从此只剩下一个空洞的躯壳,随时都有可能完全湮灭。但是,在全国倒幕浪一波接一波的时候,孝明天皇却坚决反对推翻幕府。孝明天皇这一系列的反常举动使得尊王攘夷派十分疑惑,于是尊王攘夷派采取各种方式,包括强迫幕府攘夷,借列强的枪炮来让幕府走向灭亡。孝明天皇十分惊骇,旋即与公武合体派的岛津久光合作,发动政变,悄悄地消灭各藩的尊王攘夷派人员。这些举动使得朝廷形成了一种天皇的“独裁制”同时也意味着孝明天皇政治生命的结束。因为天皇从此和幕府紧密联合起来,天皇的权力却因此分散了。后来因为幕府第二次讨伐长州失败,致使倒幕势力抬头,这严重违背了天皇的主张。孝明天皇已经完全没有力量去和萨长联盟斗争,因为天皇的大部分权力已经再次旁落幕府。1867年1月30日,孝明天皇突然去世。被葬于后月轮东山陵,陵墓为圆丘形,位于今京都市东山区今熊野泉山町泉涌寺内。孝明天皇被追赠汉风谥号,也成为最后一个有谥号的天皇。孝明天皇死后,其年仅16岁的儿子睦仁亲王即位,是为明治天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