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伽莫夫

美籍俄裔物理学家、宇宙学家、科普作家
乔治·伽莫夫(原名格奥尔基·安东诺维奇·伽莫夫,俄语:Георгий Антонович Гамов[2],英文名:George Gamow,1904年3月4日—1968年8月20日),美籍俄裔物理学家、宇宙学家、科普作家,195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格科学普及奖获得者。[1][4][7]
伽莫夫出生在敖德萨城(今乌克兰南部),童年屡经战乱。1922年,他进入新罗西亚大学数理学院学习,不久转入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期间他曾在红十月炮兵学校担任物理学讲师。1928年夏,伽莫夫前往德国哥廷根大学,参加物理系的领头人马克斯·玻恩(Max Bom)主持的暑期学习班。之后,他在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的帮助下成为哥本哈根研究所的访问研究员。次年,伽莫夫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在实验物理学家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门下从事研究。[3][4][12]1931年,伽莫夫回到苏联,在列宁格勒大学担任教授,然而由于政治环境的影响,他的研究和国际交流变得非常困难。[3][13]1933年10月,伽莫夫借参加第七届索尔维(Solvay)会议之机离开苏联,辗转前往美国。他先在密歇根大学任教,不久被乔治·华盛顿大学聘为教授,任教直至1956年,期间他不仅从事科学研究,还撰写科普读物。[6][7]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伽莫夫为美国海军部高爆研究室[a]担任顾问。[14]1956年,他转至科罗拉多大学任教,1968年8月20日因病在科罗拉多州去世,享年64岁。[1][3]
伽莫夫在众多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4]他发展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用量子隧道效应(Quantum tunneling effect,又称核势垒隧道效应)[4]解释原子核的α衰变;与爱德华·特勒(Edward Teller)共同描述自旋诱发的原子核β衰变;在原子核物理中始创液滴模型;在恒星反应速率和元素形成方面引入“伽莫夫”因子;建立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模型;首先提出遗传密码有可能如何转录[1]伽莫夫一生出版了25本书[b][8]此外,他还著有30余篇科普性文章。这些著作内容涉及空间、几何、数、粒子、引力、生命、太阳宇宙等方面。[15]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