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昌华

著名中国近代史专家
马昌华,字忆仙,安徽省明光市管店镇人,1930年6月17日出生于镇上一个儒商之家。昆仲五人,排行第一。幼年受到其父马永年老先生及家庭的良好熏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过目成诵。六岁开始在镇上接受私塾启蒙教育,后入管店小学就读,1943年至1946年入嘉山中学(今安徽省明光中学)初中部就读(其中1944年因抗战原因在全椒古河中学上学一年),初中毕业后考进南京市昌明中学读高中。195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师从韩儒林罗尔纲陈恭禄等名师,在史学大家严谨治学精神陶冶下,打下了坚实的学术研究基础。

生平简历

1956年,马昌华先生自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因成绩突出,分配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隋唐史研究组工作,同时保送读该所副博士(即今硕士)研究生,师从导师贺昌群先生,专攻隋唐史。
1957年7月,马昌华先生放弃中国最高学术殿堂中科院优厚的工作条件、浓郁的学术氛围和首都北京优良的生活环境,主动请求调回家乡安徽省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工作,因无古代史,即安排在近代史组。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积极参与正在雏形之中的历史研究室的筹建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亦改为清史和安徽地方史。次年,省科学所扩建为中国科学院安徽分院,历史室改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按照历史室初建时拟定的调查捻军的计划,组建了安徽科学分院历史研究室近代史5人调查小组,于当年8月奔赴淮北,专门进行捻军史迹的实地调查,历时两个月,马昌华先生为5人捻军史迹调查组骨干之一。1959年全国掀起修志热潮,马昌华先生又和历史室其他全体人员一道,分别承担了编写安徽省志的中心任务。捻军调查研究,暂时搁浅。但志书尚未修成,马昌华先生又被抽调参加了“四清运动”工作队。接着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全面爆发,作为知识分子,在这场浩劫中,他自然被列为批斗对象。1969年他被下放到青阳肥东等县农村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前后中断历史研究十多年。岁月蹉[tuó],和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马昌华先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已被荒唐的时代无情地葬送掉。
1976年,受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技史》出版的影响,全国开展了天文资料的普查工作。马昌华先生命运因此出现转机,他因懂得古文得以离开农村,率先返城,参加安徽科委组织的安徽省古天文资料小组,从事天文、地震史料的普查、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单位亦因此落实在安徽省地震局。1978年普查工作结束,省人事局调马昌华先生去省出版社任历史编辑,因事先未征询他的意见,被他当即拒绝。次年,他被调入安徽省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