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带桥

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境内唐代桥梁
宝带桥,又名“长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长桥镇(今长桥街道),傍京杭运河西侧,跨澹台湖口,与赵州桥、卢沟桥等合称为中国十大名桥,是中国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1][2]
宝带桥下全桥采用薄墩联拱形式,桥全长317米,宽4米,53孔连缀,桥堍呈喇叭形,宽6.1米。桥两端各有一对青石狮,桥北有石碑亭和石塔各一座。第27孔与28孔之间水盘石上也有石塔一座。宝带桥的设计具有经济、实用和美观的特点。[3][2][4]宝带桥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年~819年),为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为筹措建桥资金,王仲舒带头将自己身上的宝带捐出来,宝带桥之名由此而来。又有说因桥似宝带浮于水上而得名。[5][2]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宝带桥维持了400多年后坍塌,重建。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宝带桥重新建设。清康熙九年(1670年)宝带桥被水毁,康熙十二年(1673年)修复。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宝带桥由林则徐主持修理。抗战时期,南端6孔被日军炸毁。1956年,南6孔按照原结构原形修复。198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拨款维修宝带桥。2012年至2013年,苏州市吴中区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宝带桥本体加固和环境整治工程。[6][7]
2001年6月,宝带桥作为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8]2014年6月,宝带桥作为中国大运河重要遗产点一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4]2019年6月,宝带桥成功入选江苏最美运河地标。[7]2021年11月,宝带桥入选《江苏省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9]

建设历程

宝带桥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816年),为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为筹措建桥资金,王仲舒带头将自己身上的宝带捐出来,宝带桥之名由此而来。又有说因桥似宝带浮于水上而得名。[2][1][5]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宝带桥历经4年竣工,投入使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