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地

《大事》中的佛教用语
在佛法中,“十地”指菩萨的十种修行地位或阶位,又作“十住”。地,乃住处、生成之意,亦即住其位为家,并于其位持法、育法、生果。十地思想,西晋时就已传入中国,竺法护所译《渐备一切智德经》及之后鸿摩罗什所译《十住经》,都是论述十地思想的。佛教诸经论所载十地之名,并不一致,有五种之多,《十地经》所论为其一。[1]
“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2]经由十地,便可达了佛地。佛弟子初发心到登欢喜地为第一大阿僧劫。这是人们此生观身能做到的第二离垢地至第七远行地,为菩萨道第二大阿僧劫,这是彻底断除我执,达到我空,证得了平等相。第八不动地到佛果,为菩萨道德第三大阿僧劫。彻底证得法空,解脱一切所知障,获得三觉圆满。菩萨到佛的十地,每一地和所证的果位[3]

修行阶位

定义

大乘菩萨道的修行阶位。大地能生长万物,故佛典中常以‘地’来形容能生长功德的菩萨行。‘十地’即指十个菩萨行的重要阶位。在佛典中,不同的经论,往往对十地的内容有不同的描述。兹举四类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