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治维新-快懂百科
明治维新(日文名:めいじいしん,英文名:The Meiji Restoration)在定义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指1868年(庆应四年)日本讨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明治政权;广义的是指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全过程(1853年至1890年),是十九世纪中叶,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1][2][5] 德川幕府统治末期,日本各种内部矛盾日益突出,人民受到残酷剥削。[2]1853年7月8日(嘉永六年),美国海军准将培里率领舰队闯入江户湾的浦贺港(即“黑船来航”事件),强迫幕府接受美国总统要求日本开国通商的国书,使日本国内外形势趋于紧张。[6]1858年(安政五年),德川幕府屈服于列强的压力,先后与美国、荷兰、俄国、英国、法国五国签订了《五国通商条约》,又称《安政条约》,其内容包括增加开港开埠、部分地区自由贸易、内外货币同种等量交换、外国人享有领事裁判权、缔约国享有片面的最惠国待遇、接受协定关税等。该条约使日本的民族主权受到严重损害,陷入动荡时期。[2][7]从1860年(万延元年年)起,日本下级武士和豪农豪商出身的志士(草莽)们与朝廷的一些公卿相联络,掀起“尊王攘夷”运动。1863年1月(文久三年),长州藩尊攘派高杉晋作为推动攘夷烧毁了江户的英国公使馆,迫使幕府开始攘夷。同年9月,幕府势力操纵公武合体派在京都发动政变,迫害尊王攘夷派,高杉晋作等被迫逃亡。1865年春(庆应元年),以高杉晋作为代表的攘夷派在长州藩再度举兵形成军事割据,尊王攘夷运动向武装倒幕转化。[8]1868年1月3日(明治元年),以萨摩藩、长州藩、土佐藩、肥前藩武士为主力的倒幕派,宣告江户幕府废止,要求将政权交归天皇,史称“王政复古”。戊辰战争爆发。内战以幕府及其残余势力的失败告终,执政了两百六十余年的德川政权自此退出了历史舞台。[9] 明治政府开始了维新的探索之路。首先在政治上进行了近代化改革,设立中央政府,将江户改称“东京”,定为首都。“废藩置县”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日本近世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政治上,他们透过推行天皇亲政和推行议会政治(合议)的精神,力图建立仿效西方三权分立的新式政府,以求挤入西方列强之林;[10]经济上则推动财政统一,统一货币,与世界经济接轨,稳定幕府后期严重负债的国家财政,完成了资本主义金融制度的整合;[11]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12]军制方面,解散原藩属军 队,发布《征兵令》,改制军事机构,引进先进武器,加强军事教育;[13]司法改革方面,国家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度,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14][15]宗教方面,颁布《大教宣布之诏》等法令及宗教政策,逐步建立起 “祭政一致” ( 政教合一) 的国家体系;[10][16]金融方面,明治维新后到二战爆发前,建立了较为稳定的管理通货制度和完善的金融体系;[17][12]社会上并且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18]在民生方面,设立户籍法,废除士农工商等级制度;[19]对外关系上,推动废除与列强之间的不平等条约外,同时武力入侵邻国,展现出强硬的姿态。[2][3] 明治维新的诸项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强国之路,同时也加入了侵略他国、对外扩张的列强行列,大肆宣扬武士道、忠君爱国的军国主义思想,成为了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3][4] 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