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

可导致隐球菌病的真菌
隐球菌(Cryptococcus[2])是一类真菌,包括17个种及8个变种;可分为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及格特隐球菌(Cryptococcus gattii)两大类,其中致病的主要是新型隐球菌[9],而通常所指隐球菌主要是新型隐球菌。隐球菌感染可导致全身感染性疾病,即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5]
隐球菌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在4~6μm,能保留革兰氏染色,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S)染色菌体呈红色,菌体被宽厚的荚膜所包裹,荚膜比菌体大1~3倍,芽殖方式繁殖,生长最适宜温度为30℃左右。[5]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土壤、腐烂水果、植物、牛乳、干燥鸽粪、鸟类、人体皮肤和胃肠道,及马、羊等动物中均可分离出该菌。其中,鸽是主要传染源。[9]
隐球菌病主要是由呼吸道吸入、皮肤伤口接种等方式引起感染,一般认为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并不传播[5]。该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变化多样[6],可引起肺部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隐球菌血症,皮肤和黏膜隐球菌病,骨、关节隐球菌病等。该病的治疗包括抗真菌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免疫制剂治疗、手术治疗及原发病的治疗等。[5]
隐球菌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多见于20~50岁,儿童相对少见,男性多于女性,呈散发性分布。1948年,中国杨国亮教授在上海发现隐球菌病,随后中国隐球菌病呈逐年增多的趋势。[5]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初HIV(艾滋病)大流行以来,绝大多数隐球菌病病例发生在HIV患者身上。[10]此外,格特隐球菌虽好发于澳洲等热带、亚热带地区,但1999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岛首次出现格特隐球菌暴发流行,10年后该地区格特隐球菌感染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并在与之毗邻的美国北部地区也有新发病例的出现。[5]截至2022年,尚无用于预防隐球菌病的疫苗[7]

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