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国旗

马来西亚的国家主权象征之一
马来西亚国旗(英文名:Flag of Malaysia),又称“辉煌条纹”(Jalur Gemilang),于1963年9月16日开始使用,是马来西亚的国家主权象征之一。马来西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主体部分由14道红白相间、宽度相等的横条组成。左上方有一深蓝色的长方形,上有一弯黄色新月和一颗14个尖角的黄色星。[1][2][3]
1949年,马来亚联合邦举行了全国性的国旗设计比赛。最终,莫哈末·韩沙的第三份设计获得了最多民众支持。1950年2月22日至23日,莫哈末·韩沙设计的国旗在马来统治者会议上获得支持,但仍需修改。1950年4月19日,国旗议案通过,确定为红白相间的11条横纹,左上角蓝色背景内配有黄色新月和十一角星,象征当时的11个州属,旗帜尺寸为宽6尺、长3尺。1950年5月19日,该设计获得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批准,并于5月26日在雪兰莪苏丹王宫首次升起。这面国旗在1950年至1963年期间使用,期间大马于1957年8月31日宣布独立,国旗首次在吉隆坡独立广场升起。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联合邦新加坡砂拉越沙巴合并成立马来西亚,国旗修改为14条红白横纹和14角星,14原代表马来西亚的14个州,新加坡1965年独立后,代表马来西亚的13个州及政府。1997年8月31日,时任马来西亚首相的敦马哈迪宣布国旗命名为“光辉条纹”(Jalur Gemilang)。[4][3][5]
马来西亚国旗上的红色条纹象征着英勇,白色条纹象征着纯洁,蓝色象征团结及马来西亚与英联邦的关系。[a]新月和星星中的黄色是马来统治者的皇家颜色,其中新月是马来西亚国教伊斯兰的象征。红、白、蓝三原色的组合代表着马来联邦各州 (Persekutuan Tanah Melayu) 与英国的统一以及马来亚 (Tanah Melayu) 与英联邦国家的统一。[6][2]

历史沿革

在英国殖民地时期,英国为马来联邦制定了旗帜。该旗帜由自上而下的白、红、黄、黑四色组成,旗帜中心为白色圆形,圆内有一只马来虎。旗帜上的四色代表马来联邦的四个州:雪兰莪(红、黄)、霹雳(白、黄、黑)、森美兰(红、黑、黄)以及彭亨(白、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