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兴藏-抖音百科
《嘉兴藏》,全称《明嘉兴楞严寺方册本大藏经》,又名《径山藏》《方册藏》,是中华大藏经诸种版本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是自明末至清初由中国几代僧人历经200年刊刻完成的大藏经。由于刊刻时间长久,而且是边刊刻边流通,当年的《嘉兴藏》没有留下一套完整的目录或全书。 历史
万历七年(1579年),嘉兴人袁了凡在云谷会参禅时,与幻余、法本二法师重新提出刻方册藏经之议。五台居士陆光祖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写就《摹刻书册大藏经缘起序》。万历十四年(1586年)秋,由紫柏真可、密藏道开、憨山德清等筹划,陆光祖和兴办义学的沙门担任校对。经费预定三万两,在十年内完成。 万历十七年(1587年),楞严寺紫柏真可大师首倡刻印于山西文殊菩萨化现之地——五台山妙德庵开雕方册藏经,一年内共刻500多卷。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刻印工程移至浙江余杭县的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和寂照庵内继续校刻。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真可被陷害入狱而死,德清流放到南海。刻经之事在陆光祖、冯梦桢、袁了凡等人的赞助下,分别在嘉兴、吴江、金坛、虞山等地照径山版的格式分担刻印。直到崇祯年间仍进度缓慢,直到清朝康熙十五年(1676年)嘉兴楞严寺完工,由嘉兴楞严寺集中经版印刷流通。统一收贮于径山寂照庵和化城寺,因而得名《径山藏》,而请印接洽及装订发售则在嘉兴楞严寺。康熙年间,将全部板片移于楞严寺与装订发售一并进行,世称《嘉兴藏》或称《楞严寺藏》《万历藏》等。又因其是方形线装本,不同于其他木版大藏经的卷轴装和经折装,也称《方册大藏经》。 作品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