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大猷-抖音百科
汪大猷[yóu](1120~1200),字仲嘉,号适斋,南宋庆元府鄞[yín]县人,南宋大臣。[1] 汪大猷出身官宦之家,是王思温的次子,自幼饱读诗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因为父亲而恩荫补官将仕郎,任职衢[qú]州江山县尉。[1][2] 绍 兴十五年(1145年),登进士乙科,任婺州金华县丞,以恩义让百姓信服,后历任严州建德县丞、平江府昆山县知县、淮西江东军马钱粮干官等官职。[2][1]在汪大猷担任秘书少监时,撰写了《五朝会要》。金人来庆贺,他假借吏部尚书的身份为接伴使。不久,兼任刑部侍郎,又兼崇政殿说书、给事中。[1] 乾道五年(1169),汪大猷出使金国,对金国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回来后对宋孝宗据实以答,因不肯逢迎宋孝宗的对金策略而被疏远,他便自请外放。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出任泉州知州。[1]淳熙元年(1174年),汪大猷改提举太平兴国宫,六月改任隆兴知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奉命平定赖文政所率四百余茶商发起的叛乱,但因老将贾和仲自恃善战,轻视专断,致使平叛失利。汪大猷因此弹劾自己,被贬官至南康军居住。庆元六年(1200年),汪大猷生病去世,享年80岁。[1][2] 汪大猷勤于著述,除参与编辑《高宗圣政》《神宗以来会要》外,也编有《兴仁录》一书叙宗盟及姻党宗派条 例,晚年更笃志于学,著述尤丰,有《适斋存稿》二十册,《适斋备忘》十七册。宋孝宗称赞他“疏通详雅而善议论”,《全宋诗》也收录了汪大猷多首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