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焦溪镇隶属常州市天宁区东北部(原武进区),现下辖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地处常州、无锡、江阴三市交界,是具有七百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闻名于大江南北。总面积41.4平方公里,辖行政村25个、居委会2个、村民小组304个。总人口4431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77人。被誉为“葡萄之乡”、“干燥机之乡”。[1] 元未明初,朱元璋塾师焦丙在此设塾讲学,所以称焦店,后来人们为了以水克火,又改焦店为焦溪。焦溪目前保存完整的民清建筑有几百所之多,成片街区“一河、四桥、五街、十三弄”也依旧完好,一些民俗文化的东西诸如“焦溪羊肉”、“糟扣肉”和“脚踏糕”的制作传人还在,制作工艺和配料也无失传,依旧散发着历史文化浓厚的气息。 地理环境
焦溪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天气多变,时阴时雨;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颇为显著,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受偏北风影响,寒冷少雨雪。本镇全境属太湖平原,地势低洼,土壤肥沃,土层较厚,质地疏松,河流纵横,水源丰富。 街河龙溪呈半月形穿镇而过,引的是舜河,入的还是舜河,这说明龙溪并非水利设置,纯是生活设置。因为第一过去主要依靠水运,到六十年代末逐渐被淘汰,常焦公路运输代替了它;其次是饮水和救火,也全依赖于它,虽说里面也有不少老井,一般情况下居民都到码头上浆洗汲水,而遇到火着时就搬来“洋龙”抽河水救火,或者用水桶面盆等器皿装水救火。街河还是季节变化的“体温表”,夏季涨水来浑浊的长江水,秋冬枯水则来碧绿爽清的太湖水。同时,还承担排水功能,古老的地下排水系统,一齐到此汇聚,暴雨也很少见街面积水,除非河水暴涨管涌。这河挖自何时?学界似无明确结论。从现存的四座古桥来看,最早的叫“三元桥”,记载说建造于清朝初年,据此推论,龙溪河至少竣工在清初,桥和河应该在同一时期完成,因为这条街河将焦溪切成南北各半,古人不会为了一个方便去牺牲另一个方便,做这种蠢事。有一点要提,街河驳岸还是原来的,几百年来几乎未见大面积塌方,盖因一是用了大石块,犬牙交错重叠,二是我记得六十年代有人为了寻木头起出不少岸桩,枯水时岸桩密密麻麻排列可见。驳岸显得十分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