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孟城址

南北朝时期的城址
克里孟,蒙语“城墙”之意。占城平面呈梯形,南北东西墙分别长1508米,1520米,328米,700米。城中有南北向隔墙,四隅有角楼基址。夯筑土墙残高约2米,基宽约8米。城外围有壕堑。东城内西侧有方形院落房址。文化层厚约2米。地表散布砖瓦建筑构件,遗址内采集到灰陶盘口壶、折沿尖唇盆、侈口罐、喇叭口壶残片。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克里孟古城遗址,位于察右后旗韩勿拉山脉西缘中段,其南为灰腾梁山脉东北尾端,西为连绵起伏的丘陵,北是茫茫草原。这座阴山之北1500余年历史的古城,是中国北方汉族与鲜卑等多个民族交流、交往、融合之地。
克里孟古城分东西两城,东窄西宽呈梯形,地势东高西低。城墙由沙土夯筑,残高约2米,有马面,设角楼。墙外土壕沟清晰可见。古城南北约500米、东西约1300米。古老的哈卜泉河自南向北穿城而过,断面上可见1.5米厚的文化层。东城建筑遗迹较多,地面散落着建筑构件和陶器残片等。东城中部,圆形土台犹存,土台依坡而筑,台面平整。土台又称“大土堆”,是中国古代建筑遗迹。它起源很早,从战国到秦汉时期高台建筑甚多,这种建筑类型一直到明、清均有所见。高层建筑多在土台上建造,如宫殿和楼阁。

历史渊源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