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

中国传统武术
1
4
咏春拳也称为“泳春”拳,广东香港地区则使用繁体字的“[yǒng]”,福建地区有的使用“永春”。咏春拳是中国武术南拳中一个具有独特风格且体系完备的拳种,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符号。[3][6]咏春拳出现于清代中晚期,关于其起源的说法较多,从后期咏春拳的发展和各地的传承谱系来看,严咏春为咏春拳始祖,是较多人更为认可的源流。[6][7][8][9][10]
咏春宗师叶问撰写《咏春拳源流》记载,[10]严咏春首传其夫梁博俦咏春拳,梁博俦又传族亲梁兰桂,后经黄华宝梁二娣传承,于清代道光年间传佛山梁赞。此后,通过梁赞的整理、改良,咏春拳逐渐发展成形。[9][11]20世纪30年代,咏春名家阮济云将咏春拳传到越南,并普及到东南亚一带。[12][13]1949年后,梁赞的第二代弟子叶问到香港公开设馆授徒,推动了咏春拳的平民化发展。此后又经叶问的弟子李小龙梁挺等人将咏春拳传播到海外,其练习者和爱好者遍及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被多个国家的特种部队特警定为训练课目。[7][14][15][16]
咏春拳以"中线理论"等理论基础为内容,是一门适用于近身搏击,攻守兼备的武术。主要包括小念头、寻桥、标指、木人桩、六点半棍法、八斩刀法等依次进阶的拳法套路。咏春拳的主要流派有红船咏春拳、鹤山古劳偏身咏春拳、顺德咏春拳、佛山咏春拳、香港咏春拳。[17][18][14][19]
咏春拳作为一项简单实用的民族传统武术项目,不仅在散打竞技方面颇具特色,还在全民健身、民族精神传承以及体育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20][21]2014年,福建福州市申报的咏春拳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国家级非遗项目咏春拳正式进驻福建警察学院,开设传承示范基地。[22]2021年,广东省佛山市申报的咏春拳(扩展项目)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3]

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