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流支(Bodhiruci),意译为道希,是北印度人,活跃于6世纪的中国洛阳地区。他是一位大乘瑜伽系的佛教学者,精通经、律、论三藏,并熟悉密宗法术。菩提流支在北魏永平元年(508年)经西域来到洛阳,受到魏宣武帝的优礼,被任命为永宁寺的翻译大师。他与勒那摩提共同翻译了《十地经论》等重要佛经,并对中国的《地论》学派和净土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菩提流支的译作丰富,包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弥勒菩萨所问经》等,共翻译了20至30部经文。他被尊为地论宗的祖师,其弟子道宠创立了道北学派,专注于念佛修行。菩提流支晚年事迹及去世时间已无从考证,但有传说他晚年在湖北黄梅的多云山寂灭,其塔至今尚存。[1][2] 人物经历
传授义学
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共同翻译了《十地经论》,但在义学方面却各有传授。菩提流支的弟子主要有道宠,俗名张宾,原为大儒雄安生弟子,后出家从流支学《地论》深义,受教3年,一边听讲一边将笔记整理成义疏,后来成为很有成就的《地论》师,在邺城讲学,可以造就的学士达数千余,最突出的有僧休、法继、诞礼、牢宜等人。[3] 派中之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