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库木吐拉千佛洞-快懂百科
库木吐拉千佛洞:约5~11世纪佛教石窟寺。开凿在新疆库车县城西北30公里的渭干河谷的东岸,是仅次于克孜尔石窟的古龟兹较大的石窟群。库木吐拉系维吾尔语译音,意为“沙漠中的烽火台”。现有洞窟112个,分为南区,北区,丁谷山峡谷区三部分。库木吐拉千佛洞开凿的时间从两晋,经隋唐,延续到宋代。 北区为主区,有80窟,南区是进入口,分两部分,共32窟。丁谷山峡谷区只有少量石窟。石窟开凿于公元五世纪,直到七世纪,整个面貌与克孜尔同期石窟接近,有显著的龟兹地方风格。 历史沿革
石窟始凿及沿凿年代,无确切记载,据现状考察应属3个不同时期的文化系统:5~8世纪中叶为龟兹系列;7~9世纪是中原汉系洞窟;约9世纪中晚期至10世纪或更晚为回鹘系洞窟(石窟中出现回鹘僧人和回鹘装束的世俗供养人像)。该石窟群明显地反映了不同文化系统共存及其互相影响互相取代的迹象,对研究新疆地区宗教艺术的演变、发展和衰落有重要的价值。 18世纪30年代清人谢济世戎幕随笔记载了当时库木吐石窟的情况。19世纪初,徐松《西域水道记》中也有记载。20世纪初,日、德、俄、法等国探险家在新疆活动时曾染指库木吐石窟,清理、挖掘和切割盗走了不少珍贵文物。1949年前后,中国学者曾先后到这里作过调查,但尚未展开全面的考察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库木吐石窟归库车县文物管理所管理,1984年归入龟兹石窟研究所。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