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IUCN极危物种、龟鳖目海龟科动物
玳瑁[dài mào](拉丁学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又称十三鳞,古作[dài]瑁、文甲,是海龟科玳瑁属下的唯一物种。头部有2对前额鳞;吻部长而侧扁,上腭前端勾曲如鹰嘴。背甲棕褐色,呈心形,有深浅环状斑及放射状浅黄小花斑;腹甲黄色;喉部及四肢末端深棕色。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1][2][3]
玳瑁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热带亚热带海域,以鱼、海藻和海绵为食。玳瑁的产卵期集中在4~8月,一般每3年产一次卵,每次产卵130~200枚。卵呈球形,白色,革质软壳,卵径35~40毫米。孵化期约2个月。[1][2][3][4]
玳瑁因其背甲可用于制造玳瑁梳、眼镜框、手镯等工艺品,一直是人类捕猎的对象[4][5],加上环境变化、栖息地退化等原因,玳瑁种群数量在持续下降[4][5]。2021年2月5日,玳瑁被列入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6],200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3.1——极危物种(CR),2019年11月26日,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限制捕杀买卖。[4][6][7]

形态特征